※百水公寓
百水(Hnndertwasser)認為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,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百水。他所設計的建築,每棟都充滿色彩和曲線,頗能體現他「藝術頑童」的性格。
百水公寓1986年完工的表現主義建築,現在許多藝術家居住於此。但因是私人住宅,不能入內參觀。
這棟建築沒有一扇窗戶形狀相同,也沒有一處平直的線條。牆壁上有大小不同且鮮豔的磁磚拼貼,很有個人風格。
它是國民住宅,然而位於市中心,政府請著名藝術家來設計。改變一般國民住宅因陋就簡且常位居都市邊陲的印象,這點使我很敬佩。
對街有個販賣紀念品的百水藝術村,但我們造訪時適逢週一沒開,有點遺憾。
※薩爾斯堡:
薩爾斯堡即為「鹽堡」之意,境內有薩爾斯河流經,即為「鹽河」,將城市切割成舊市區和新城區兩塊。顧名思義,薩爾斯堡以鹽礦、出產岩鹽出名,街上有許多商店販售手工開採的岩鹽,有食用的也有沐浴用的,天然鹽據說對身體好,值得買來當伴手禮。
而最廣為人知的,是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故鄉。一個人的聲名,可以讓一個城市的人幾百年來都靠他吃喝,想來還真是不可思議。莫札特家只有他和姐姐安娜兩個孩子。據說安娜的音樂才華不下於弟弟(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),但因為重男輕女的關係,她只能當個平庸的家庭主婦。同行的友人聽到當地導遊如此說,本來只準備了要給兒子的禮物,趕快再買給女兒的份,以免顯得偏心了 XD
米拉貝爾花園是電影「真善美」Do Re Mi的拍攝場景。女主角帶領孩子們在花園中一路唱跳,是到薩爾斯堡必定造訪之處。
從第59秒起的的場景為米拉貝爾花園
米拉貝爾花園的淵源是個愛情故事:薩爾斯堡的大主教沃爾夫為他的愛人所建,他們在此生活並生了15個小孩(!)
舊城區最主要的道路是格特萊第街(意為糧食街),莫札特即出生於糧食街9號。這條街上有許多精品店可逛。而特別值得觀察的重點,是大街上獨特的鍛鐵招牌。當地導遊說古代識字的人少,所以商家賣什麼東西就掛什麼圖案的招牌。
看得出這是麥當勞嗎?號稱是最小的M字商標。就算跨國連鎖大企業也不能破壞街景的整體性。
賣傘的
裁縫店,這是ZARA的招牌
這是?我忘了
亂入一個哈斯塔特的啤酒屋
莫札特巧克力。大家口耳相傳說「一個髮捲」的才是正宗(兩個髮捲的是仿的),後來才知道真假不是用髮捲區分,不管一個或兩個髮捲,都不是正宗的。
莫札特巧克力的創始店Fürst為銀色錫箔紙包裝,印有藍色莫札特頭像。以純手工製作,而且相當貴,一顆大概就要一歐元。
照片是市占率最高的Mirabell,榛果夾心圓球狀比較常見,但我吃了一顆覺得太甜,又買了上下黑白分層橢圓短柱狀的,這款就稍微不那麼甜一些。
歐洲的零食甜點都要配咖啡吃,否則甜得受不了,所以我也沒有多買。
※鹽湖區:哈斯塔特+聖吉爾根
我們第一天抵達歐洲時,在捷克的特奇小鎮看到道路邊殘留的積雪和冰湖,就已經激動不已。鹽湖區的前一天在薩爾斯堡,溫度接近零度並下起雨來,地面濕冷的涼意穿透鞋底冷到全身,我才知道「從腳冷到頭」的感覺。大家都說,隔天有望下雪了。當我們當天早上搭乘巴士前往哈斯塔特,沿途窗外一整片迷離的雪白大地,像聖誕卡片上的雪樹真實呈現在眼前,引得整車的人連連驚呼,舉起相機不停捕捉如畫的雪景。等到下車後抬頭看到天上飄雪,大家簡直樂瘋了,溫度顯示為0度,0度就下雪了,所以只是像刨冰濺出來的碎屑一樣細微的冰渣,我大概是太興奮了比起前一天反而並不感覺冷。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親眼見到下雪,真是值得紀念的時刻。
鹽湖區距離薩爾斯堡約一小時車程。包含幾個阿爾卑斯山山腳小鎮,彷彿遺世而獨立的世外桃源。
這裡的特產是鱒魚大餐。這是某家餐廳鱒魚餐的招牌(但我們不是吃這家)
幾乎每個地方都是絕佳的取景點,大家一直拍照拍個不停。下面是最常出現在明信片的經典取景角度:
哈斯塔特。被譽為「世界上最美的湖濱小鎮」。
聖吉爾根。這是莫札特母親的故鄉。
聖吉爾根這張風景照,太美了
對啊,這是最常被做成風景照明信片的「絕景」,我也覺得美極了。 胡花吉 於 2020/02/19 14:55 回覆
百水公寓,很有特色的建築:沒有一扇窗戶形狀相同,也沒有一處平直的線條。加上不同顏色的磁磚拼貼,真是太有特色了。
光是每扇窗形狀不同就已經累死裝窗戶的工匠。大家都知道制式的工作是最容易達成,錢也最容易賺。每一個窗戶外形都要不同,表示每個窗戶的外形是要被創造出來的,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線條又不能平直,這不就是在考水泥工嗎?再來磁磚因墻面的不平整,更很難貼附的。
百水先生,真的不是一般人呢!
哇!你的回應太棒了!
設計師、做窗戶的工匠、裝窗戶的工人和泥水匠,
需要那麼多人的配合與手藝才能造就。
同一件事物,每個人看到的點都不一樣呢!
我很喜歡你由理工人與房屋裝修的經驗出發,所分享的視角。 胡花吉 於 2020/03/29 22:06 回覆
一個人的聲名,可以讓一個城市的人幾百年來都靠他吃喝,想來還真是不可思議.
無獨有偶,相對於薩爾斯堡-莫扎特,在英格蘭也有斯特拉特福亞文河畔(Stratford upon Avon)-沙士比亞,整個城鎮也是靠沙翁吃穿。(沙士比亞的故鄉)
也許歐洲人自許為高度文明的國家,藝術&文學已融入他們的生活中,在奧地利隨時都有音樂會,在倫敦隨時都有類似羅蜜歐與茱麗葉的歌劇演出。
珍.奧斯汀的故居在英國Chawton(喬頓郡)
有一個Jane Austen House Museum(珍.奧斯汀故居博物館)
不知你是否曾順遊呢?
東方似乎沒有「一地靠一個人吃喝幾百年」的影響力人物,
中國的蘇軾、魯迅,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、大江健三郎?
好像都還不至於。
不知除了莫札特和莎翁,你是否還想到其他例子? 胡花吉 於 2020/03/31 22:11 回覆
Chawton house, 我還真漏掉了這個點,謝謝你的提示,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造訪英國,有的話希望能參觀(回顧行程是路過了)。
「一地靠一個人吃喝幾百年」。莫札特&沙翁兩位分別為音樂與文學的代表人物,都是比較感性的。有了藝術與文學,人類的生活更多釆多姿。相對的,講到愛因斯坦或牛頓,他們的名氣也都很大,影響人類的生活更深遠。畢竟是屬於那麼不具「感性」,後人大概只是弄個牛頓橋或苹果樹、或是俏皮的雕像懷念懷念。我私下以為是感性與理性的差異。
附:在劍橋的國王學院,門票賣的相當好,因為到此一遊的華人,幾乎都會來看徐志摩的「再別康橋」石刻。
確實,似乎藝術和文學的名人比較能遺留下讓後人吃喝不盡的「文化遺產」,這是理性和感性的最大差異。
物理、科學的名人所遺留的,體現在現世的物質文明進步,
文學、藝術的名人,很難說「改變」了什麼,影響卻代代相傳,
型塑了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的精神與氣質,
所以理性和感性各擅勝場,兩者的發展不能偏廢。 胡花吉 於 2020/04/03 22:37 回覆